接上文;
又过了717年,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地区进入部落联盟后期,在治水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大禹出生了,他结束了部落时代,带领人们进入了奴隶时代;
黄帝时期已经发明了甲子纪年法,计时的事儿已经不在考虑之列了,此时大禹修改河图到底是为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是有了重大的新发现才会这么做的,他发现了什么?
此时,经过了近4000年的探索,人类一定对所赖以生活的自然世界有了全新全面的认识,对日月运转,对阴阳变化,对数理,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在数理上更是有了质的认识,有了零的概念,清楚了河图里边数理的对应关系,发现了加减法则,也发现了自然数应该是从零到九;
对阴阳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阳盛则阴弱,阴盛则阳弱,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间相生相灭,不可分割,日月、冷热只是其物化表象;
大禹在重新审视河图和先天八卦的过程中,运用阴阳变化、相生相灭原理,和自然数数理对应关系,发现河图至少存在以下三处不合理的地方:
其一、中间方位的“阴10”应该用零代替,可大可小,可以是无,也可以是无穷大,方便过渡;
其二、一天之中,白天中午时分阳气最盛,应该用最大的“阳9”去表示;
其三、阴阳之气的变化,应该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相生相灭,自成循环,往复运动;
于是,大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更抽象的阴阳变化规律取代日月运转规律,结合阴阳和数理的对应关系,把太阳运转一周和月亮运转一周的规律融入其中,直观的变河图的日月物象双循环为抽象的阴阳相辅相生单循环,而其中的阴阳变化规律又暗含了阴阳相生相灭的日月远转双循环,重新调整了八个方位的阴阳和数理对应关系(见图13):
此即为洛书,也即是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图;
在先天八卦里我们提到过,表示是一天时间的方式有四种,即太阳运行一周、月亮运行一周、日上月下运行一周和日下月上运行一周;
河图和先天八卦表示的是后两种,即日上月下运行的一周和日下月上运行一周;
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洛书运用的是前两种表示时间的方式,即太阳运行一周和月亮运行一周;
此图暗含的阴阳变化原理如下:
阳1、阳3、阳5,阳7、阳9代表了太阳运转一周过程中,阳气在上、下、左、右、中五个方位上数量的多少,数字大者为多,数字小者为少,只是相对而言;
阴2、阴4、阴0、阴6、阴8代表了月亮运行一周过程中,阴气在上、下、左、右、中五个方位上数量的多少,原理同上;
由先天八卦推理过程可知,日月的相互运转要用分界卦去建立联系,此处阳气的运转也是运用的此原理,用中间方位去建立太阳运转一周的联系;故中间方位用阳数5和阴数0表示;
阳气大的两个方位之间阴气小,阳气小的两个方位之间阴气大,依此类推,中间方位阴阳调和;
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阴阳两气相生相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从而得出太阳运行一周过程中阳气运动变化规律为“5、1、3、5、7、9、5”,如图(图14):
表示阳气从阳阳调和状态的中间方位5生发,运转一周后又回到中间方位5;
太阳同时运行的方位是“1、3、9、7、1”;
月亮运行一周过程中阴气运动变化规律则为“0、2、4、0、6、8、0”,如图(见图15):
表示阴气从阳阳调和状态的中间方位0生发,运转一周后又回到中间方位0;
月亮同时运行的方位是“2、6、8、4、2”;
日月相对运转,阴阳相对生发,相辅相成,故合二为一(见图16):
因为0代表无,所以在跟5重合后就不显示了,导致后来人们都以为河图只有9个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还是十个数,只不过由1到10变成0到9;
而就是大禹调整后的阴阳变化规律图,最能契合先天八卦图阴阳变化的规律,故大禹未对先天八卦方位进行更改;
后来,周文王看明白了洛书的原理,加入了对天文地理方位的理解,而改出了后天八卦;阴阳运动变化规律所代表的方位,启发了周公,从而制作了六爻爻辞,这是后话;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1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