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以前,有一个人突发奇想,如果自己这辈子想成为百万富翁,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做爱迪生的合伙人。
想到这个的时候,那个人“身无分文”,当然,更不会认识爱迪生。
那个人“身无分文”到了什么程度?他甚至没有钱买车票以便到达爱迪生所在的城市。
这个人能成功吗?
01
当那个人在黑夜中再次确认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他决定,第二天就出发,一天也不能再拖延。
身上没有一个硬币,拿什么去做火车?
那个人想了一下,偷偷地跑进火车站钻到了闷罐车里,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照现在的标准来看,那个人不道德、缺乏诚信、连火车票也不买。
那个人的心里——
有道德吗?一定有。
有诚信吗?一定有。
想买票吗?一定想买。
但是,没有一个硬币的现实决定了他无法遵守道德、无法诚信、无法买票。
那时,也许另外一个跟他同样处境的人决定等赚到车票钱再出发,然后,因为没有赚到足够买车票的钱就再也没有想起这个计划。
而那个违反道德标准的人,在历经饥饿和仓皇之后,闯进了爱迪生的办公室。

多年以后,爱迪生说:
“他站在我对面,看上去像个平平常常的流浪汉,但脸上却表现出某种东西,给人传递着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印象。根据多年与人交往的经验,我知道,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渴望真正强烈到愿意拿整个未来做筹码获得它的时候,他一定会取得成功。他给了他机会,满足了他的要求,因为我发现他决心已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后发生的事证明,我在处理这件事时没有犯任何错误。”
那个人先是得到了在爱迪生身边工作的机会,本分、认真、任劳任怨。
有一天,爱迪生先生刚刚改进了一种新式办公设备,在当时称为“爱迪生口授机”。爱迪生原来的推销员觉得可能没人买这种新设备。
这个时候,那个人悄悄地走了出来,向爱迪生说:“先生,我能卖出这种设备。”
很快,一个打着“爱迪生发明,巴恩斯组装”广告语的设备开始在全美销售,那个人的名字就叫做埃德温·C·巴恩斯。
随着机器的大量售出,巴恩斯成了百万富翁。
02
上面这个故事,出自拿破仑·希尔写的《思考致富》。
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没有钱已经成为一种耻辱。
上面这个年轻人,到底是靠什么成为百万富翁的。
拿破仑·希尔说,这个年轻人靠的就是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思考”。
那么,“思考”真的能致富吗?
拿破仑·希尔写的一整本书都是在重复这个思想,当然,用的是500个成功人士的案例。
本案中,这个年轻人的“思考”到底是什么?
我以为,这个“思考”其实是一种“行动”。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动”?
这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行动。
所以的致富过程,当然是一种“行动”的结果,但是,“行动”的表象背后,是“思考”。
500年前的王阳明说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所谓“不行动”还是因为“不知道”,“真的知道”马上就外化为“行动”。
那么,这个“行动”的“思考”从哪里来?
本案中,巴恩斯这个“行动”是从“身无分文”来。
什么叫“身无分文”?
用王阳明心学来理解,就是内心里没有一点杂念只是想努力接近成功,那一刻,就是一种“致良知”的状态。

王阳明先生说过,“我说的这些,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功夫。”
对应本案来说,只有“身无分文”,才能达到“思考”和“行动”合而为一的状态。

事实上,初入职场或者刚开始创业,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但是,再往后,往往出现很多波折,原因就在于有了一点经验之后反而无法回到“身无分文”的那种“初心”状态。
一旦失去“初心”,“思考”就开始瞻前顾后、狗熊掰棒子,然后,人生的痛苦就频繁出现。
真正的原因,不是“思考”的问题,而是那个“思考”已经不纯粹。
只有“不忘初心”的“思考”,才是“知行合一”的“思考”,才是可能获得成功的“思考”。
03
当你遇到困惑的时候,尝试回归“身无分文”。
佛家讲“放空”。
王阳明讲“去私欲致良知”。
道家讲“回归婴儿状态”。
所有的成功,从“身无分文”的“思考”开始。
“思考”本无错,“庸人”自扰之。
今天,你“思考”了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49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