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以下是我对于近年以来粉丝经济发展情况的趋势观察,预测与原因推导。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一,粉丝经济的扩大化
首先,企业制造与强化粉丝变得比以往更简单了。更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更精确的定位与市场细分,更强大的大数据营销推送,更丰富的产品研发,更多的差异化与定制化的服务,更积极的社群营销,更自然的需求提出与需求被满足……随着一代代营销人才走进企业,企业的营销手段越发成熟化,营销观念越发被企业重视,企业提升粉丝粘性的手段更多了,成本更低了。伴随着客户需求被满足,顾客满意度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强化的趋势已经成为必然。
其次,粉丝的定义逐渐泛化。当下,粉丝经济 在理论上不断向一个并不新鲜的概念靠近,就 是品牌忠诚度或者说是用户粘性。在概念诞生初期,粉丝通常指的是具有极高忠诚度的消费者,而在消费者忠诚与粉丝两者概念交融的当下,一个消费者不需要有很高的忠诚度就能够被称为是粉丝,粉丝成为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忠诚度的群体的代称,这是因为根本没有合适的标准判定消费者忠诚度层级。
技术背景下,用户与品牌的接触点不断增多,购买频次在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足以描述一个人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了。假设一个人出于热情建立了数个粉丝群,在企业公关危机的时候坚持为企业发声,在互联网平台持续与企业互动,在粉丝群体中树立了极强的威信,但由于经济原因相对少的购买该企业的产品,这样的人忠诚度显然就不可以用购买频率衡量的。传统模式下,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简单而易区分,因为消费者几乎只能通过购买影响企业或者企业互动。而现代,消费者有无数种影响企业的方式,消费者忠诚度便同粉丝狂热度一起变得不可度量与不可限量了。
制造与强化粉丝如此简单,而粉丝定义又如此泛化,最终使得人们的个人喜好有着被日益放大化的趋势。当你展现出对于某个对象的一定程度的忠诚度以后,你就有很大概率加入或“被”归纳进该对象的粉丝之中。因为在当下,几乎没有哪一个能够跟得上营销时代步伐的企业会 放弃这样一个扩充私域流量的契机。企业不需要在意你初始的忠诚度,因为批量地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正是营销从业人员天天都要干的事情,越发广阔的私域流量反而降低了营销的平均成本。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在其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成为某种“粉丝”的概率正在被无限提升。
一方面,消费者忠诚度更容易被提升,人们更容易成为粉丝,一方面粉丝定义泛华,人们更容易被定义为粉丝,两者想加之下粉丝经济扩大化的趋势便不可避免了。
二,粉丝与品牌的利益关系复杂化
许多学者认为,从粉丝与品牌之间的关系来看,粉丝是具有情感纽带的品牌受益者,但我觉得不止于此。除情感以外,可以进一步说明,粉丝与品牌直接有着更深刻,直接,复杂的利益纠葛。
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产品作为价值交换的媒介而在粉丝与企业之间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虽然粉丝表达狂热的方式多了起来,但是在商业化运作之下,最终往往体现为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购买。与以往不同的是,传统粉丝的付出受制于手段与渠道,通常只能做到情感付出,这使得其往往难以得到回应而并不期待回应。然而购买则不一样,购买需要与实体产品或服务锚定,购买有售后,有反馈,甚至某种程度上亦能作为投资品或收藏品而存在增值空间。作为消费者,粉丝对于所购买产品的价值是有着不限于简单情感的期待的。
因此我们更频繁地看到粉丝群体对于品牌的维护,比如刹车事件后舌战群儒的某汽车品牌车主们,比如在质量反馈视频下唇枪舌剑某手机品牌机主们,比如仍然在支持触犯红线的某明星复出的某狂热粉丝们。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即使不升值,也不应该过快贬值,因为这样才能够符合其预期。由于该产品是与粉丝的情感,文化,态度,自我认同甚至是价值取向相挂钩的,产品变得一文不值的意涵很容易被延伸为粉丝本人的一文不值,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粉丝是有理由要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
在这种情形下,粉丝有着足够的动力维护甚至扩张品牌价值,这就颠覆了传统企业生产销售—消费者购买使用的规则。企业不再是这一过程中唯一产生价值的场所,因为粉丝有能力,有渠道,有理由,甚至有义务提升他们所认可的品牌的价值,而粉丝也能够在其中谋取利益。这使得我们要重新审视粉丝与品牌的关系,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情感便浅尝即止。
三,伦理风险日益凸显
粉丝经济的伦理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粉丝对于其崇拜的对象是不设防的,可以说,这个对象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意见领袖。这样的超级意见领袖能够轻易地引导粉丝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浪费。比如已经被叫停的 综艺节目《青春有你3》,赞助公司将其生产的牛奶与节目投票打榜相挂钩,粉丝为了得到牛奶瓶盖上印刷的二维码来投票,购买并在之后倾斜了大量的牛奶,造成了严重不良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批评。
其次,粉丝的形成过程对其价值取向的影响深远,结合粉丝低龄化的趋势,容易对部分粉丝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比如艺人吴亦凡刑拘期间,有部分狂热粉丝发表“劫狱”“救援”等不当言论,就传播与暴露出了其错误的价值观。
再次,粉丝效益导致一些产品的客观价值与价格严重不对等。Nike的许多鞋类产品,由于限量发售或,停产,或饿营销等其他原因,加之货商哄抬价格,其许多产品在二级市场价格涨幅普遍在数倍甚至数十倍之间,有的至百倍不止,但往往有粉丝乐意买单。这已经超出了情感溢价的范畴,也是对消费者利益与商业伦理的严重侵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3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