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零投资一天能赚200元的吗,0投资一小时赚50?

编辑导语:这个世界有趣的地方之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背后存在着某种能给我们带来重大启示的机制,还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益处。本文作者分享了三种激活“无心插柳”机制的方法,教你如何“玩着把钱赚了”,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零投资一天能赚200元的吗,0投资一小时赚50?

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地方之一,是无处不在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比如,工作特别杰出的人往往不觉得自己在工作。像最近新东方直播电商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工作最杰出的主播心思就不在带货上,而是讲知识聊人生。

我有个朋友沉迷于研究真实的群体博弈心理反应,他研究对象是股市,“你不投入真实本金,就无法看到真实的反应”,这是他原话,结果呢,他成为我认识的唯一长期短线炒股还盈利的人——而他本意并不在股市赚钱。

我在写作方面也勉强算个例子。有读者好奇我学生时作文是否能拿满分,而实际我语文常拖后腿,作文更是后腿中的后腿。工作后,“输出文字”竟一直是我强项。为何我在“全职训练写作”的学生时代作文不行,工作后一下子就起来了?原因是我热爱钻研新知,而研究结论需要文字落实,我不得不学着“将复杂信息转化成可理解的观点”,在这过程中,写作的提升不过是「副产品」

……

上述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想到了成功人士常爱说的一句话:赚钱是专注某事的副产品。以前我认为这类说法不过是这些人“谦逊的嘚瑟”。

但了解越多,琢磨越深,反倒能品出一丝康德二律背反”的味道。

这背后的确存在某种“机制”,某种能给我们以重大启示的机制。

无心插柳柳成荫背后的机制

格式塔心理学有个经典问题:一盒火柴、一盒图钉、一跟蜡烛,如何将蜡烛点燃并固定在墙上?

这里不卖关子了,答案是将蜡烛点上后,把火柴从盒子里倒出来,用钉子把火柴盒钉在墙上(当成架子),然后把蜡烛放在上面。

解开问题的关键是,你能否将火柴盒从「容器」看作「支撑架」。

我们对事物的定义决定了我们对它的使用方式

野外的一根木棍,你可以看作“木柴”烧了,你也可以看作“登山杖”用于辅助行走。露营时,若缺一个盛水盆,把雨伞打开倒过来固定住就能临时盛水。

这些跟“无心插柳式”的成功有何关系呢?

我认为,两者的共性是,都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的事物”,区别是规模,或者说复杂度,前者是跳出物件的常规用法,而无心插柳式的成功属于重新定义了整个项目

如此,能带来三种直接益处

1)避开常规目标对注意力的虹吸,改善狭隘的视野、规避囚徒困境零和博弈

前述那位研究博弈的朋友告诉我,学生时他们练习用模拟软件炒股,大都能跑赢大盘,但后来真金白银下去,莫名的就“十炒九输”。原因就在于太执着于目标——快速盈利,人就患得患失,容易做出“理性不应但感性忍不住做的事”。

而他的目标本就不是盈利,而是探究真实的群体博弈,反倒胜率更高。

又比如职场,特别在意KPI的人,更倾向于采取熟悉的模式工作形成路径依赖,以至于“江郎才尽”。此外,执着于业绩第一,容易做出狭隘自私的决策,人际口碑搞坏了,职场路就越走越窄。

2)容易激发新颖的解决方法,带来惊喜的结果

逻辑很简单,正因为“无心插柳”,你对常规目标不在意,反而容易以不同的方式看事情,进而促使自己以全然不同的方法做事,就好比将「容器」同时看成「架子」,将「伞」用于「盆」。

常规的直播带货目标就是在促销,而新东方是将商品视作与听众谈心的媒介、是贴近生活的学习话题,这样的对话无疑自带信任感,反倒容易促进用户付费。

我以前提过,用“火”而不是“水(流量)”来思考互联网传播模型,能设计出更好的运营策略,甚至重塑整个生态。这个提法也是因为我选择忽略常规目标。

3)容易刺激参与者以游戏化的心态主动、沉浸式介入

无心插柳的特质是,参与者天然的是以“游戏人”的心态在参与。游戏者的特征是:愉悦、积极、全身心投入。这显然能极大提升做事的效能。

比如我刚培养跑步习惯时,常会想象有丧尸在后面追着,如此,则会努力维持目标配速,让沉闷的跑步变成一件刺激有趣的事情。

除了上述三个直接益处,无心插柳的行为,往往还能促使人产生某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维系社会关系上又是优势占尽

必须强调,这几个益处,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成全,形成合力效果:对目标(利益)的重塑,既能促成更大的社会合作(跟合作者利益不冲突),又能促进创新,同时游戏化心态的主人翁意识又能极大提升效能……如此进一步促使差异化目标的「价值再确认」,最终产生螺旋式上升的飞跃

这就是无心插柳式成功背后的机制

那么,尽管这一机制吸引力十足,但诚如“无心插柳”四个字所暗示,激活这一机制似乎更多在于“缘分”,我们能否主动激活这一“机制”么?

实际上,许多工作卓越的人只是无意中激活了这些机制,而我们只需逆向解剖即可抽离出这些方法,而它们其实并没那么神秘。

下面我分享三种践行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内部KPI”取代“外部KPI”

人是目标驱动的物种,你认定了某个目标,这个目标便会主导你的注意力视野、你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

我在之前的专题谈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是重新夺回价值话语权,就是类似道理。

我们不妨看一下,哪怕是“发个朋友圈”这么件不起眼的小事,稍微调整下“目标”就能全然改变你生活的焦点。

比如,如果你发圈的目标是“塑造有趣的人设”,那你会更留意现实中具有反差特点、具有故事性的事物;如果你目标是“记录生活”那你可能只会拍摄与自己人生叙事高度关联、很个人化的事物;如果目标是“体现性魅力”,则会重在考虑怎么拍摄突出身材、表露财富、或文化素养的内容。

这启示我们,只要尝试将目标做个转换,就能激活「无心插柳」的机制。

比如,你如果感受到自己“被困在局中”,或是很久没长进,或郁郁不得志,那你不妨反思下常年坚信不疑的目标是否存在缺陷

就拿职场来说,眼中若只盯着KPI这一“外部目标”(即短期收入最大化),就意味着被公司的KPI主导了,自然会陷入“路径依赖式的追求效率”,外加“取悦上级”,这过程中牺牲了新知识新思考方式的探索人际关系恶化个人尊严的奴化

但是,如果你重新定义一个自己认同的KPI——比如,野心大一点的,“摸透行业运作的规则”,或者野心小一点的,“成为该领域大拿”,或者另一维度的目标,比如“为职场文艺创作积累真实素材”,“提升在同事中的人格魅力”、“研究不同团队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表现”……等等。

但凡你能创立一个自己发自内心认可的内部KPI”你的感觉就像是换了份全新的工作,而原来那些限制你的各种愚蠢的潜规则突然间就不管用了,毕竟你早已不在乎了。

当然,创设内部KPI的关键不是阿Q式喊口号,而是你内心是否真的认同,这就必须匹配相应的哲学素养伦理思考以及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今天很多人急功近利看不下人文类的书籍,但真正左右生活质量的恰恰是人文修养。

有些客观现实我们无法改变,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没有选择的能力。

那么,如果我一时还没能创设一个内部KPI取代外部KPI,还有其他方法激活「无心插柳」机制么?

方法二:语境换框

人对事件的反应,不是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人对事件的解读。同样是绊了一跤,如果是树根所绊,也就一笑而过,如果是旁人,很多人就要发怒。

主观解读比客观事实影响更大,人的这一思维特征,恰好是我们能借力的工具

我有个学员从事咨询工作,他说客户的开放式询问让他压力山大。我就说,很多人知识储备可以,但应变能力很差,而多数人改变人生的“关键时刻”大都需要快速精准沟通,应变能力差容易吃大亏。

然后我反问他,将体系化的知识转化成变通能力最关键的是什么?他认真思考后,认为是「实践经验」。

我告诉他,这就对了,但应变能力不像其他技能,特别难主动训练,原因是一旦「人为安排」了,那就称不上“应变”。而你的工作本身就提供了「真实的应变训练」契机,而且还是老板给钱让你练。这其实很难得。

就这么一「换框」,他就恍然大悟,压力大是因为将工作解读成「满足客户」,却从未想过工作也可以看成「应变训练」,一旦转变了看待工作的视角,他放松了很多,跟客户交流更有人情味,反倒大受好评,「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这样实现了

我认为,人之为人,最强悍的心智能力是我们具备赋予事物意义的能力,同样的事物,我们完全能根据自身需求,找到最为有趣的定义,从而实现功效最大化。

又比如,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金钱即财富。但在阶层流动变慢的今天,收入努力难成正比。所以,年轻人只能郁郁寡欢躺平摆烂么?

有没有想过,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给财富换框来寻求突破人生窘境的思路。什么是财富?是货币么?不,严格来说,货币只是国家信用下用于交易的媒介。

财富,实际上是「自由选择的能力」

所以,当我们财富不足时,我们未必需要通过赚钱来获得财富,我们只需要努力提升“自由选择的能力”即可。

目前我们谈了两种激活「无心插柳」的手段。但正如人们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复杂问题被干净利落解决时,我们才发现解决的手段竟出奇简单,但为何之前一直没想到呢?

原因是,显性手段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的庞然大物才是要点,那么,对于「无心插柳」的机制而言,冰山下是什么?

我认为,是保持高度弹性的“问题意识”。

方法三:培养弹性化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一切约定俗成的概念保持待定的开放意识

问题意识越强,越可能跳出常规思维提出犀利的解决方法。

比如,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问题,常规思路是摸索适合碎片化做的事,而我提出的建议是“为何不考虑如何把碎片时间藕断丝连的「整体化应用」?

又比如,培养意志力的问题,常规思路多是换着法儿的“硬扛”,而我的建议是“事先改善环境或重新组织工作流程,从而将各类阻力消解于无形”。

这些新颖想法的提出,依赖的就是弹性的问题意识

那问题意识很差,也就是反例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书呆子(读死书)跟读活书的区别看出来。两者区别的实质就在于思维的“较真程度”。“书呆子”的问题就在于对精确性的病态执着。但人类思维的优势其实是对「模糊」的容忍,追求「百分百精确」那是机械干的事儿。

因此,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其实就是容忍模糊,让思维与物理世界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

所以,它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更具体的说,有三个方向可以努力。

1)学习全新的基础感官技能

像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绘画、摄影、声乐、舞蹈游泳等等,这些涉及到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的都属于。

为什么涉及到基础感官技能的活动能够培养问题意识?

因为我们的思维能力本身就是来自于感官,而习得一种新的感官技能,往往能启发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就好比蝙蝠用超声波来“看”世界一样。

你拥有的视角越多,就越可能触发新颖的思考。

学习全新的基础感官技能虽然不容易,但却是培养问题意识最为有效的方法。

2)丰富开放性知识

这里说的知识既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对各类新颖事物的体悟“知识”。像是虚拟现实、开放世界游戏、新涌现的思潮等等,你未必要全身心投入,但至少能多少了解一番,尤其是不要本能的排斥新兴事物。

此外,阅读优质的儿童文学、保持少年心态、必要的「游戏人生」的心态也对保持思维的活性很有帮助。

3)把玩思想

以上两种方法类似“内功”,但就像任何技能一样,“动手”必不可少。培养弹性的问题意识亦然。

问题意识该如何践行,或者说“练习”呢?

我建议你可以从熟悉的业务或专业切入,在你熟悉的领域,肯定存在不少棘手的复杂问题,或者让你恐惧、不擅长的问题。

就像我前述说的那个害怕客户开放式提问的读者,你也可以将自己不擅长的问题“抽取出来”,然后应用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脑想象力,像是科学家一样,在思维中通过思想实验来模拟解决

进行这类“练习”并不需要真的着手解决,你甚至可以在“思想实验”中超越自己的身份,重点是模拟训练,不要给自己设限。

……

我们目前从诸多现象中探讨了无心插柳柳成荫背后的有益机制:差异化目标破局、超越零和博弈、预热创新思维、激活游戏化心流等等。

对于如何“开启”这一机制,我个人践行有效的方式有三:

  1. 以内部KPI替换外部KPI
  2. 通过重新赋予事物意义对关键概念进行“换框”
  3. 培养「问题意识」,活化思维

尾声

我在以前的专题中提过几次解决系统问题的方法在系统之外,很多读者对此观点很感兴趣,这篇专题可说是对这个观点的诠释了。

其中的科学性并不难理解,毕竟,你不能用产生问题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该问题

结束专题前,我们不妨升华思考下,“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隐喻是什么?

我认为,它也许是对生命摆脱庸俗程序化生活的回馈,是对人类胆大心细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奖赏

往更深一层说,你我短暂而渺小的一生亦能意义非凡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专栏作家#

李少加,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4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