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投产比多少合理(拼多多投入大吗)

来源:【陕西网】

过了晌午饭时,日头仍余威未减。赵志修就手拉了条蛇皮袋子,坐到果园门口的水泥桩上歇凉,光穿过一串串毛桃蛋蛋打在他脸上,那皱纹霎时生动起来。

陕西猕猴桃从野生变家生,赵志修和这关中道上的第一片园子,已经相依相伴走过了37个春秋。在这37年里,周至县猕猴桃栽植总面积发展到43.2万亩、品牌价值达58.28亿元,全产业链上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周至县常住人口约50万人)。

然而,与眉县渭南汉阴这些新产区相比:规划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后来者”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虽然周至人茶余饭后常骄傲地谈论,“眉县70%的猕猴桃都是周至人卖掉的”“有猕猴桃的地方,就有周至人”,但同时人们也清醒地意识到,诸如土壤肥力减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匹配、单家独户的种植模式阻碍规模化经营等问题,正严峻考验着包括周至在内的果品种植老区的生命力。

拼多多投产比多少合理(拼多多投入大吗)

人和地,都在经历“新陈代谢”。“归结到根子上,这个产业要想活,必须种出好品质的猕猴桃。咋样种出好猕猴桃?首要和根本,在土壤。”记者在周至县调查时发现:政府、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户,如同当年进山寻找野生猕猴桃优株那般,又踏上了苦苦寻求土壤生态修复的征途。

“中医”把脉、“西医”问诊,咋样治好土壤的病?

周至猕猴桃之所以能享誉全国,离不开秦岭北麓的这方土地:疏松肥沃,通透性好。但经过近40年的连耕连作,和苹果、梨、柑橘等果品种植老区一样,土壤修复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猕猴桃树得了溃疡病,导致果子品质下降、产量降低,表面上看是树病了,其实质是土壤病了。”作为周至猕猴桃的乡土专家之一,83岁的赵志修历经了秦美、海沃德到翠香等三代猕猴桃品种的更新迭代。他发现,每个新品种大约在经过15年后,树身的溃疡病就会袭来。

这其中有木本植物自身新陈代谢产生垃圾污染土地的缘故,即俗称的“重茬”问题,也因长期以来果农为追求快速增产而过度施用化肥致使土壤结构被破坏。

我国人多地少,像日本和新西兰那样在全国范围内调节土地休耕、复耕,目前很难实现。赵志修根据他的亲身实践提出来,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增施有机肥、恢复微生物菌群、果园生草,以恢复土壤的团粒结构,从而提高树自身的免疫力。这被他称之为给土壤治病的“中医疗法”。

“猕猴桃树是肉质根,讲究气的作用,老百姓只知道一个劲给地里上化肥叫树长哩,却不知道有些营养树根本就吸收不了。”赵志修告诉记者,有机肥能使猕猴桃植株保持营养均衡,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促使果实着色,提高品质。而在行间人工种草或自然留草的好处,可以使土壤含氮量降低、磷与钙含量提高,保肥保墒又保温,从而改善整个猕猴桃园的生态环境。

这与雷永刚的看法几乎不谋而合。他始终认为,土壤修复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关乎生活在土壤里的每一个生命——动物以及植物。

拼多多投产比多少合理(拼多多投入大吗)

雷永刚(右二)带领技术团队正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采集试验田土壤样本

这位1975年出生的前媒体人如今供职于西安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是数字农业技术推广。

“作为承载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异性。你可以在周至观察,只相隔一条马路,猕猴桃树开花结果的状况都不一样,更何况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技术条件作用。”雷永刚告诉记者,数字农业的优势,便是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用数字为农业赋能。

2021年10月,雷永刚所在的公司承接了周至县耕地土壤质量提升试验示范项目。农业部门通过卫星定位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综合评估后选定了终南镇豆村村民赵晖的5.2亩猕猴桃园作为试验田。

“你们想用随便用。”对于这件事,赵晖一开始的态度是无所谓,“我今年都64岁了,还能务几年树?那副花结得跟松树籽一样繁,疏花、打芽子活路多得很,可这一亩地一年纯利润才1万来块钱,不够工夫钱。”拾不起又丢不掉,这是当下很多农民面对土地的矛盾心态。

但雷永刚发现,和赵晖打了半年多交道,这位老农民近来对试验田的态度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老赵,你是不是浇地了?”

“雷老师,你得是有千里眼哩。”赵晖一边跟电话那头的雷永刚开玩笑,一边使劲蹭掉脚上的泥,“以前浇地敢穿拖鞋,土都是板结的。现在不穿胶鞋就不得行吗,蚯蚓整天在那儿翻地哩。好些人问我,你给咱地里上的有机肥是个啥牌子?”

这片方方正正的园子被均分成六行,除去最外侧两行边际保护,自北向南分别为药肥减施组、原位钝化组、药菌肥协同组和对照组,每行各选了十棵树,11枝的六棵、12枝的四棵。这些树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叶片、花、果的生长情况以及产量都会有实时记录。

而肉眼无法观测到的土壤氮磷钾含量、PH值、电导率等13项数据,会通过果园中心安置的传感器传到一套专门的监测系统上。某几项数据一变,雷永刚就知道老赵浇地了。

根据猕猴桃营养成分测定,每生产100千克猕猴桃需氮0.5千克、磷0.3千克、钾0.5千克。经过治理后,现下试验田被监测到的数据已十分接近标准值,PH值也达到了6点多。

雷永刚打比方说,监测系统就好比在给土壤做“心电图”,这是西医思维;增施有机肥、恢复微生物菌群、果园生草则是中医思维。“中医”疗法的效果通过“西医”的科学数据得以检验,从而互相印证。

土肥站站长的“夏剪枝换肥料”计划

周至县马召镇崇耕村。听说一吨猕猴桃树夏剪枝可以换四袋有机肥,70岁的刘尊汉和80岁的陈绪友老弟兄俩相跟着,打算去同村赵五训的家庭农场里问问。

“能换。你们寻个电蹦子把树枝拉来,在咱这个回收点上粉碎后我们统一拉到有机肥厂,换回来肥料再发还给大家。”

赵五训把“技术路线”讲得很清楚,老弟兄俩听得笑逐颜开,“换几袋肥料咱不计较,主要是这废树枝有了去处,帮我们解决了个头疼事。”

这几年,因为夏剪枝的处理问题,没少引发基层政府和果农之间的矛盾。

从前果农不知道,把有病的树枝粉碎到地里,叫好树也染上了病菌。后来有人把树枝偷偷堆到路边或者倒到沟里,既影响环境卫生又容易堵塞道路、引发火灾,被各乡镇政府勒令禁止。农户家里烧柴倒是可以消耗一部分,可是又常被治污减霾办找上门。

全县43.2万亩猕猴桃园,按照三亩地产一吨夏剪枝的量计算,每年会有14.4万吨夏剪枝产生。难道就只能任由这些农业废弃物乱堆乱放,还要承担着农业面源污染的危险?2020年,周至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赵永锋去宝鸡开秸秆肥料化利用观摩会,灵光一闪,冒出一个“夏剪枝换肥料”计划。

赵永锋说,其实这个点子他还受了废旧矿泉水瓶的启发。“为啥果农舍不得随手把空矿泉水瓶扔到地里?因为它有用,一个能卖二分钱。如果能让果农认识到,这些废树枝也是宝,谁还把它拉得到处扔?”

这是他说服上级领导实施此项目的一条理由,另一条理由他说得很严肃: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把农户统起来,寻求周至县长久的土壤生态修复路径。

原本还有人开他的玩笑:“咋,你可要拿钱买有机肥呀?”一聊到这个层面,项目实施的意义陡然上升了几个高度。毫无疑问,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已经成为包括政府、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户在内的各方主体的共识。但是这项工作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赵永锋一直在探路。

当了几十年农业干部,赵永锋对有机肥推广的难点了如指掌。果农当然知道有机肥比化肥好,但是有机肥的投入成本更高。“一亩地上25袋有机肥是下限,没有上限,越多越好,而化肥上一袋就够了。”赵永锋说,有人怕花钱,有人嫌费事,再加上这几年猕猴桃的市场行情一般,果农对园子也不像以前那么重视了。

拼多多投产比多少合理(拼多多投入大吗)

赵永锋(左二)在与果农交流土壤改良的好处

此外,有机肥市场的乱象也是果农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果农“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的不一样”,挫伤了其施用有机肥的信心。

赵永锋试图理顺政策实施的逻辑。在“夏剪枝换肥料”的政策网络中,政府作为主导者,一面对接市场口碑优良的有机肥厂家,一面挑选有相关资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其“代理人”,设立回收点具体对接果农,逐步引导示范,以此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

“今年的项目资金总共批了70万元,我们确定了司竹镇、终南镇、马召镇三个回收点,每回收一吨夏剪枝给点上补助230元。受项目资金所限,每个回收点分配了300吨的额度。”赵永锋说,照目前试点的情况看,果农积极性很高。

万事开头难,这个头总算是开了。现下赵永锋最担忧的问题,是如何让回收点长期存活下去?

以赵五训的家庭农场为例,回收夏剪枝的旺季,他需要雇四到五名工人,主要负责操作粉碎机和装卸料,而往来肥料厂的运输成本也大得令他咋舌,“所以更理想的状态是就地堆肥,树枝能在这里直接转化成有机肥。”

记者在赵五训的家庭农场里看到,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目前“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的实验正在进行。如果实验顺利,可以预见,周至县土壤生态修复的版图将进一步扩大。

种地的人去贩果子了,土地还重不重要?

“秦美”和“翠香”优株被发现的地方名叫?峪沟,周至县最早开始猕猴桃种植的村子是周一村,从行政区划上看,这两个地方同属楼观镇。因此,在周至县,楼观镇也被称为猕猴桃产业的“鼻祖”。

作为老产区中的“老产区”,据楼观镇镇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全镇猕猴桃种植户12949户,占总农户的97%;6.4万亩农业用地中有5.7万亩猕猴桃园,占比达89%。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全镇大大小小的冷库(猕猴桃是后熟型水果,采摘后须经冷库贮藏)达到446座。这基本映照着整个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现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446座冷库当中,除去像异美园等龙头企业所建的千吨以上气调库外,很大一部分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果农在自家庭院里建起的小型冷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冷库配套的分选机、叉车等家伙事儿应有尽有。

这些小型冷库可以被视为一个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收购来乡亲四邻的果子再售卖往全国各地。它们大多采取家族式抱团发展,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分工合作,无论是在全国从南到北的果品批发市场还是各路电子商务平台,随处可见周至人的身影。

近年来,随着猕猴桃种植基地在省内东扩南移,眉县、渭南、汉阴等新产区不断崛起,周至本地成长起来的这些猕猴桃经纪人们走出周至,到各个新产区去“拔梢子”。与此同时,无形中也促进了新老产区关于猕猴桃作务管理技术的交流。

可以说,这部分果农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而发展成为“两栖农民”,立足于土地,却不完全依赖于土地。在他们的家庭收入当中,三产所占的比重是一产的好多倍。

“有猕猴桃的地方,就有周至人”,这句话毫不夸张。这片由秦岭渭河共同孕育的肥沃土壤,不仅长出了猕猴桃,而且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源源不断汲取营养,伸展成为“新农人”。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也要看到:在周至县庞大的果农队伍中,真正能够实现“自由迁徙”的只是其中一少部分人。而就在此刻,正在田间地头授粉、梳豆豆、剪枝、浇地、施肥的,普遍是像赵晖、刘尊汉、陈绪友这样的老农民。

虽然他们也时常抱怨如今种猕猴桃下苦多挣钱少,“过几年干不动了就把园子承包出去”,但面对现实,只要人手脚动弹着,口袋里总能多几个零花钱。

相比于储藏端和销售端,种植端劳动力的“新陈代谢”总是来得要缓慢一些。谁都知道未来先进的生产力一定要匹配先进的生产关系,但是当下种地的投入产出比劝退了很多想搞种植的年轻人。由此影响的是种植老区土地“新陈代谢”的速度,土壤生态修复、土地规模化经营、品种技术统一等受阻。

“农产品有它的特殊性,土壤决定品质,品质决定销售,反过来倒推,土壤是一切的根本。”周至县猕猴桃首席科学家索江涛认为,新园子都会有老的那一天,虽然改革有阻力,但周至县猕猴桃产业浴火重生的时机已经到来。

周至县马召镇熨斗村,一座占地500亩的标准化猕猴桃产业园拔地而起,其中23栋温室大棚赚足了人的眼球,里面栽的是从南方引进的新品种猕猴桃。从库区移民搬迁下来的杨金萍正在和一群姐妹忙着运树苗,她们居住在离熨斗村不远的安富园社区。

拼多多投产比多少合理(拼多多投入大吗)

好土出好果

“我们村原先是种杂果的,效益最差的时候一亩地李子卖600块钱。”熨斗村党支部书记宋九林告诉记者,镇政府招商引资时企业一眼相中了这片“新”地,“村集体以300万元入股产业园,村民一年一亩地拿700块钱租金,只要效益好,分红、租金都会涨。”

正如赵志修老人所说,在父辈耕耘过的肥沃土地上,他们总能从中找条路出来。

(当代陕西)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3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