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行业推广渠道,灰色推广引流渠道?

来源:人民政协报微信公号

原标题:成千上万条蚯蚓尸横街头,这个“灰色产业”该管管了!

当您看到成千上万条蚯蚓尸横街头、被暴晒于阳光之下时,您会做何感想?这是笔者在鄂西北某市农村走访时发现的一幕。深入下去,或许您还会发现有人正拿着工具在田埂上、在堤坝上电捕这一条条被称作“生态系统工程师”的蚯蚓。

灰色行业推广渠道,灰色推广引流渠道?

这些“生态系统工程师”被人从土地里请了出来,广泛用作药物、食品和饲料,被赋予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但是其对土地、对生态环境的真正作用和长期影响却再也得不到保证。

据了解,近几年,这种以大量捕猎、收购、加工、售卖蚯蚓为回报的产业正在南方一些农村兴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仅笔者走访的城市,两年来从无到有,已发展出蚯蚓收购加工点6家。每家旺季每日可收购活蚯蚓1000斤左右。发展势头可谓强劲,环境影响日益增大。

造成这一产业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有:

一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一些企业认准蚯蚓价值,把蚯蚓作为生产原材料,大量购进价格较低的蚯蚓,降低生产成本;而少数农村个体经营者认为有利可图(活蚯蚓收购每斤5元左右,加工晾干后每斤100元左右),因此建立网点、大肆收购,并加工成半成品后卖给企业;少数地龙仪(电击蚯蚓的设备,每台1000元以内)生产厂商打着帮农民致富的旗号,线上线下大肆售卖设备获利;不少农民看到“致富”门路,购买地龙仪,电捕活蚯蚓(旺季日可捕40斤左右),卖给收购加工网点得到收益。

二是环保意识薄弱。少数农村群众认为蚯蚓遍地都是,捕杀一些,对环境影响不大。同时对高压电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收购网点自认为只是把蚯蚓当成中药材或原材料收购,似乎与环保问题无关;而相关企业只管从收购点购买原材料,看似与捕杀蚯蚓无关,实则“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三是生态发展理念不牢固。有些地方的同志认为,发展产业不容易,农民致富不容易,生态不生态,只要能发展、有产业就行,明里暗里对这一产业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四是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蚯蚓既没列为保护物种,也未在相关法律法规专门提及。出现问题也不知该如何处置。一些部门接到反映后,多以找不到法律依据为由,草草处理了事。

灰色行业推广渠道,灰色推广引流渠道?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

一是所涉部门及地方先行拿出措施,出台整改措施,收缴地龙仪,叫停生产厂商,整治收购加工点,对所涉企业做出限制性规定等进行规范。

二是有关方面把电捕和大量收购加工蚯蚓列为环保督察事项,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整治实效。

三是立法机关和有关方面开展立法调研,制定完善遏制这一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四是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结合农村实际,广泛开展环保政策和环保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作者:龚芙平 湖北省宜城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王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10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