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金庸老先生强调过,自己写的武侠故事重点在于“侠”,而非“武”,意在借书中的侠客传递侠义精神,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就笔者而言,固然能感受到金老的用意,但书中最吸引人的,始终还是武林高手之间的对决,也正因为如此,读者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始终是某两位高手之间的强弱关系。
若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的高手被放在一起比较,难免被诟病“关公战秦琼”,可金庸笔下还存在着不少同时代的高手,却没有交手经历的情况,比如“剑魔”独孤求败与“北宋大内文官”黄裳就属于这种情况。

(独孤求败剧照)
根据书中的设定来看,他们都是“后天龙时代”的顶尖强者,独孤求败向来视顶尖高手为猎物,他为何没去挑战黄裳?
一、威名远扬的黄裳,渴求一败的剑魔
从独孤求败留在剑冢中的文字来看,他一直都渴望遇上一个能够击败自己的人,而关于独孤求败所处的时代,杨过分析过,是六七十年前(还只是推测,或许是更久远的时间,但不会太久,毕竟神雕的寿命),也就是“后天龙时代”,从这里来看,他应该知晓黄裳的事迹。
黄裳当年的名气有多大?可以说他就是“武林公敌”。
当年黄裳是无师自通,从道藏典籍自创了一身神功,此时的他尚且还算不上神功大成,却已然可以横行武林,至少明教的法王、使者都不是他的对手,有不少明教高手都死在他手中,而后武林群雄便称他“不守江湖规矩”,继而对他群起而攻之。

(杨过剧照)
原文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着实有不少武功高手,众教徒打起仗来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么没用,打了几仗,黄裳带领的官兵大败。他心下不忿,亲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战,一口气杀了几个什么法王、什么使者。哪知道他所杀的人中,有几个是武林中名门大派的弟子,于是他们的师伯、师叔、师兄、师弟、师姊、师妹、师姑、师姨、师干爹、师干妈,一古脑儿地出来,又约了别派的许多好手,来向他为难,骂他行事不按武林规矩。”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官军败给明教,而黄裳本人并没有败给某一位高手,而后来他那报复之举就惹来了群雄围攻。
可以说黄裳不仅是绝顶高手,他还是这个时代名气最大的人,毕竟金庸全书被武林各大门派围攻的人除了萧峰之外也没几个了,萧峰的名气如何?读过《天龙八部》的人都知晓。

(明教剧照)
若独孤求败以“败尽天下高手”为目标,他自然是不可能错过挑战黄裳的机会的。
二、黄裳退隐的四十年,藏身何处?
当然,书中也提到过,黄裳后来被武林群雄追杀,他自然是寡不敌众,只能选择隐居起来,而他这一躲便是四十多年,以至于他再度出山之后,他的仇家不是老了便是死了。
原著是借周伯通提及过这段往事:“黄裳的几十个仇人,个个都是好手,武功包含诸家各派,何等深奥,何等繁复?他要破解每一人的绝招,可得耗费多少时候心血?原来他独自躲在深山之中钻研武功,日思夜想的就只是武功,别的什么也不想,不知不觉竟已过了四十多年。”
难道是因为独孤求败闯荡武林的时候,黄裳刚好处于隐居的状态?所以独孤求败才没能遇上黄裳?
先不说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笔者更好奇的是黄裳躲在何处,在笔者看来,他隐居的地方若是独孤求败的那剑冢,一切就很好解释了。
三、人尽皆知之人,无人知晓之人
回到前文提出的问题,独孤求败是因为黄裳隐居了,才没遇上对方吗?笔者持否定态度,原因很简单。
无论黄裳是否隐居,并不影响独孤求败的名气,若他真的败尽了天下高手,后世武林的高手又如何会不知其名?

(黄裳剧照)
反观黄裳,他的事迹即便谈不上人尽皆知,但至少当年与他为敌的那些门派的人都知道,而像是周伯通这样听过他事迹的人还有不少,这才是一个武林高手曾活跃于武林之中最合理的情况。
结合种种情况来看,笔者提出了一种猜想,所谓的“剑魔”独孤求败,其实就是黄裳本人。
而笔者也提到过,黄裳当年隐居了四十多年的地方极有可能就是襄阳城外的那深谷之中。
这段剧情便极有可能是黄裳当年被武林群雄逼得退隐,于是他将自身所学和仇家的武功融会贯通,继而创出一套能够破尽天下武功的剑法,也就是独孤九剑(当时或许还未如此命名)。
而当他出山复仇时,却发现仇家多半已不在人世,于是他感慨一身神功无处施展,于是便以“败尽天下高手”为目标,展开全新的人生,接着他真就败尽天下高手,感觉人生无趣,于是在晚年重新回到当年他隐居了四十多年的那个山洞,也就是后来的剑冢,而他也改名为独孤求败,自诩“剑魔”,他用的剑法也就成了独孤九剑。

(独孤求败剧照)
至于《九阴真经》,那则是他接触过的各种武功,其中不包括他后来将各路武功融汇贯通创出的独孤九剑也合情合理。
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为何独孤求败明明以败尽天下高手为目标,却没有去挑战黄裳这种名震天下的高手,因为独孤求败不过是黄裳晚年给自己起的别名罢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