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手工摇青,是岩茶里最常见的作秀。
某次在武夷山陪朋友试茶,连喝了六、七泡茶后,我们对坐在他家的茶室里,聊到手工摇青。
朋友称,他有位熟人在到武夷山拿茶时,顺道体验了制茶摇青。
体验摇青?做茶这个辛苦活,有什么好体验的!
朋友但笑不语,称这样方便拍视频素材。
端起水筛,左右摇晃那么几下,让水筛上方的青叶抖起来。
只要坚持三分钟,拍出一条带货视频后,对外又能号称今年多拿到几十斤手工摇青肉桂,卖个好价。

每年在岩茶圈内,这种作秀式的手工摇青茶,源源不断。
夸张点说,每年被装进标有“手工摇青”字眼泡袋的岩茶,数量加起来能绕地球赤道好几圈再打上蝴蝶结,数量数不清。
昨天有茶友特意私信,手工摇青是不是只是岩茶圈内的噱头,因为他在网上看到某掌柜一直在吹嘘自家出品的岩茶,全部依靠传统手工摇青……
他很纳闷,岩茶里,手工摇青当真有那么好吗?
闻言麻花很是感慨,主打手工制作为噱头进行炒作的方式,太像“炒冷饭”。
但凡稍微懂行的人,一看就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现如今再去提到手工摇青,绝大多数是噱头多于实际。

《2》
一、岩茶里,手工摇青是摆拍重灾区。
今年采牛栏坑肉桂的那两天,坑内热闹极了。
不仅采茶的人多,过来游玩的人也不少。
虽说因为大环境特殊,很多外地游客进不来,但本地拖家带口过来看热闹的人不少。
游客极好辨认,穿着轻便的运动装。
而那些穿着长长的袍子,手上盘着串的人,肯定是“茶人”了。
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有很多人内里还做不到仙风道骨之前,一早就把自己的外形包装起来。
从坑口走入,还没走上几步,就能看到左一群,右一簇小姐姐和大姐姐们在拍照。

有直播采茶的,也有拍视频的,还有顺势掐几根茶青采着玩的。
沉浸集中,尽情拍、拍、拍。
滤镜一加,附上文字,全网顿时又新增了无数#我在牛栏坑采茶的一天#。
茶圈里的摆拍重灾区,远不止采茶,还有摇青。
每年在武夷岩茶的做茶季,花式手工摇青会频繁登场。
各种角度,各种花样,各种作秀,轮番登场。
甚至恶搞起来的时候,往水筛里摆一双新拖鞋,也能摇得不亦乐乎。
但很多时候,摆拍式的摇青,只摇几分钟,随后就倒入机器内继续摇青。
这显然算不上手工摇青,本质不过是作秀而已。

《3》
二、手工摇青的技术难度不小。
摇青,不论手工摇,机器摇,原理都是一样的——让茶青鲜叶在水筛上“跳舞”, 通过互相碰撞,碰上叶片边缘,促进进一步氧化发酵。
按老制茶师的说法,在没有机器摇青的年代,他们在做茶时需要实打实从头摇到位。
标准的手工摇青,并不是花架子,而是真功夫。
按照制茶要求,手工摇青时,得让水筛中的青叶高高地跳起来。在抛起与落下之间,能做到正反面翻转。
不能只有水筛边缘一圈的青叶在抖动,中间的茶叶根本没晃起来。这不过是摩擦叶片,起不到摇青的效果。
如果技术不到位,单纯是为了摆拍去摇青,摇青力道控制不当,姿势不对,还不如老实用机器摇青。

因为摇青技术没练到位,摇青的振幅不当,中间的青叶没有顺利抖起来,做出来的岩茶会出现发酵不均匀,极大降低成品茶品质。
因为摇青技术不过关,摇青时,力道过猛,将青叶高高抛起后,自己没能稳稳当当接住,导致茶叶落地,制茶不卫生……
勉勉强强、力不从心的手工摇青,会耽误岩茶加工。
最终结果反而是工艺不精,品质糟糕。
所以,在买岩茶时,还真没必要盲目迷信手工概念。
毕竟但凡涉及人手的工序,对制作娴熟度的要求可不低!

《4》
三、手工摇青,难在坚持。
岩茶的手工摇青,是一项技术活。
往水筛上装若干斤青叶后,这样的一筛茶,少说也有十几斤。
竹制水筛,自重情况稍微还好些。
如果新型材质的不锈钢水筛(不像竹制品那样易生虫,更卫生),那就更考究臂力了。
摇青时,就按一筛茶十几斤重来算,单单依靠人力去摇青,可能摇足七、八分钟,大多数人还能坚持。
但半小时后、一个钟头、两三个钟头后,还能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

尤其是平日完全没有锻炼,没有参与重体力活的人。
哪怕尝试性摇青半个钟头后,手胳膊一早就没劲了。
可想而知,要想坚持全程手工摇青,哪有那么容易?
再说了,手工摇青的制茶效率很慢,产能有限。
假如某家茶厂里,做茶师傅不过十来人,但却能高效率、高产能地产出以吨为单位的手工茶。
不用多说,这肯定是假的。

《5》
四、手工摇青,难以辨明真假。
现如今,人工成本可不便宜。
而体力好、手胳膊有劲、能娴熟掌握手工摇青技能的“技术工”,工价更是不便宜。
所以,在做茶时特意加入手工摇青的岩茶,最终售价肯定不便宜。
话说,手工摇青,对岩茶有什么好?
买茶时,该怎么辨别手工摇青的真假?

先说前一个问题,手工摇青在技术熟练、工艺到位的前提下,做青效果会更好。
因为,在摇青时,做茶师傅可以实时进行调整。
摇青力道是否过重?叶片何时发软卷边等细节,都能及时留意,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制茶方向。
对岩茶而言,做青做得好,茶汤喝起来会更爽口,风味的清晰度更高。
但在买茶时,对普通茶客来说,辨别手工摇青的真假不是易事。
单从茶味更爽口,香气滋味更清晰来看,略显抽象。
要从一杯茶里喝出手工摇青,还是机器摇青,就跟吃鸡蛋能猜出哪个母鸡下的蛋那样,着实是难,难,难!

《6》
手工摇青,不是判断岩茶品质的硬指标。
武夷岩茶的风味评价标准里,没有强调手工摇青。
按清代梁章钜前辈的观点,优质岩茶离不开香、清、甘、活。
按岩茶里通行适用的评价标准,顶级岩茶要能体现岩骨花香。
按通俗易懂的判断方法看,真正的好岩茶, 有香、有水、有韵味。
对广大普通茶客而言,一款岩茶是机器摇青,还是手工摇青,并没有那么重要。
毕竟,除非是亲临一线,全程监工。
否则又有谁能板上钉钉地肯定,是否全程手工摇青、一款茶是否焙足5道火,某某岩茶在焙茶时,全程焙火炭温都在106℃以上?
这些做茶的细枝末节,大多真假难辨。
在买茶时,一味执着于手工摇青,容易被各式噱头欺骗。
与其如此,不如抛开噱头。
买岩茶,先认准茶香茶味,好喝才是关键!
更多关于岩茶的知识
喝岩茶茶醉?喝岩茶翻江倒海?喝岩茶满口烟味?村姑陈给你支支招
武夷岩茶新手入门,该选择喝贵的山场岩茶,还是便宜的口粮岩茶?
爱喝岩茶的你,了解武夷岩茶的褪火期、适饮期、返青期、转化期?
1年、3年、10年,岩茶保质期到底是多久?隔年岩茶还能买吗?
岩茶冲泡四宗罪,暴力开泡袋、一次泡半包、温水冲泡、逢岩茶必闷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2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