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晓玉 代学文)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兔街镇充分发挥百年竹林优势,以百年竹编技艺为依托,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南华县志》记载:“兔街镇竹器编织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兔街镇降雨量充沛,独特的气候优势造就了竹子生长环境,竹子资源非常丰富,利用广泛,竹子编制工具目前仍是家家户户极其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具,如簸箕、背箩、挑箩、竹蓝等被广泛使用。
“自幼爷爷便教授我竹编手艺,至今已经有50余年了,我家里就有2亩多竹子可供我一年四季的竹编原材料,就地取材不用钱,农闲时靠这份手艺,每年收入能有4至5万元,日子依旧红火。”竹编艺人窦永高说。今年61岁的窦永高是村里有名的竹编艺人,每当从他家门口经过,都会看到他和徒弟们零星的坐在一起,用一双双粗糙却灵巧的手在竹篾间游走穿行,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村村史馆里面的竹编器具都是各家各户捐的,有的是自家孩子用过的摇篮,有的是不知什么年代就在使用的筷篓,还有的是专门用来‘送祝米’的提篓,年代都比较久远,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茶余饭后孩子们都会来村史馆参观学习,下步我们将组织竹编艺人教授孩子们编织他们感兴趣的工具。”普洒村党总支书记李尧枝骄傲地说道。
据了解,2022年3月,该镇竹编技艺正式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兔街村委会梅子菁小组的竹编技艺可追溯到清朝初期,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窦永高已是第七代传承人,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该镇的竹编技艺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阿卡舞”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着力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全镇约有500余名竹编艺人,主要编织鱼篓、簸箕、摇篮、提篓、淘米篮等各种各样精美的工具,用料扎实,工艺精湛,经久耐用深受大家喜爱,2021年全镇产值达60万元以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2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