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世界上关于蜂神最早的记载为中国的《山海经》和玛雅古城的蜂神庙。

蜂神在玛雅被称作下凡神。在玛雅古城图鲁姆遗址有一座两层的石屋,被称作蜜蜂神庙,著名的福莱斯科壁画,就刻在神庙的墙壁上,这是城堡内唯一一幅保留至今的浮雕。浮雕所展示的就是玛雅人心中的降临人间之神——蜜蜂。那时,玛雅人发现了蜜蜂,尝到蜂蜜的甜美,认为蜜蜂是降临人间、赐福给他们甜蜜的神,所以称之为下凡神。在浮雕上,蜜蜂的形象是以倒立的姿势出现的,因此又被称作倒立神。

图为倒立神、玛雅蜜蜂神
玛雅文明大约在1500年前,当时正是中国的殷商时期,而中国关于蜂神的祭祀记载,则是见于先秦时代的《山海经》,所以,玛雅人建造的蜂神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蜂神庙了。
在《山海经》中关于蜂神的记载有两则。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在《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大意是昆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蜜蜂,大小与鸳鸯差不多,名称是钦原,这种钦原鸟刺螫其它鸟兽就会使它们死去,刺螫树木就会使树木枯死。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中记载: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砂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蛰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大意是:平逢之山,南望伊水和洛水,东望谷城山,山上不生草木,没有水,多砂石。这座山上有一个天神,人形双头,名字叫做骄虫,实际上就是一个尾部有毒针可刺人的虫,平逢山就是各种蜂包括蜜蜂的蜂巢。祭祀这个天神,必须用一只雄鸡当祭品,而且一定要活的,不能杀死。

钦原和骄虫就是中国关于蜂神最早的记载。
另外,在我国的秦岭地区还有炎帝之母姜嫄女登养蜂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渭水南岸天台山有一个部落,部落里有个女娃,她翻山越岭、爬树登高、动作灵敏、犹如猿猴一样,部落人都叫她女登,这个女娃就是炎帝的母亲。女登部落的人善于采摘野果,驯养蜜蜂。
女登部落来到渭河北岸后,因为这里水草丰美,槐树遍野,适宜于养蜂采蜜,便在秦岭山脚下的槐原村居住了下来。她教民众男耕女织,驯化野蜂盛产槐花蜜,后成为养蜂专业部落,即有蟜氏部落。“蟜”者蜂也。并将养蜂技术传于后世。姜嫄女登在当地被奉为“养蜂始祖”。
在槐原建有女登庙即“元女圣母庙”,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为其庙会,但是其祭祀的原因并非为女登养蜂,而是源于她为妇女接生救婴儿的故事。即蟜氏部落一妇女生下孩子假死,大家都没有办法,女登即时提起婴儿脚在屁股上拍了一把,婴儿当即大放哭声,大家立即高兴了。从此后,华夏族出生的孩子,屁股上面都留有一片青色记,这就是女登救婴儿留下的手迹。以后仓颉造字时,将生孩子定为“分娩”,意思是产妇沾了女登神之功,临产顺利,免去了一切痛苦和灾难。
在国内,关于蜂神庙的记载,目前有据可查的是浙江龙泉市龙镇西井村的感恩堂。据村中宗谱记载:范仲淹八世孙百五郎,字庆冈,析居福建上杭太拔、古田等地,后裔秉承祖训,耕读传家,多以种田和养蜂为业。百五郎十四世孙玄宇公,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领五子由古田迁至西井,胼手胝足,垦荒造田,开基辟地。又见此处群山环绕,森林茂密,野花繁多,是养蜂绝佳之地,于是承袭祖业,递代相传,延续至今。村后有大山,山中有大坞,常有狗熊出没,偷食庄稼和蜂蜜,村民乃筹资建蜂神庙,每年秋收后以五谷杂粮祭祀,熊迹遂绝。
西井的蜂神庙,即感恩堂,正堂中间墙上供奉着三尊画像,居中的是遍尝百草的神农氏,左右分别是被誉为“中国养蜂鼻祖”的东汉人姜歧和自号“陶朱公”的范蠡。
在密云区石城镇黄峪口村也有一座蜂神庙,此庙位于椴树梁蜂场后山坡上,那里原有一个山洞,高约2.5米,宽约2米,洞深约1.5米。这个洞在以前曾有中蜂的巢穴,后村民在此立像,建成蜂神庙。此蜂神为蜂神娘娘,最早即来源于《山海经》骄虫的形象,在其基础上演化为现在的蜂神娘娘的形象。

图为石城黄峪口村蜂神庙
在当地有一则关于蜂神娘娘的传说。古代黄峪口村山野荒芜,蜂神娘娘与百花仙子巡游至此,见百姓生活艰难,遂生恻隐之心,百花仙子将山上洒满了鲜花芳草,蜂神娘娘放飞了蜂群,又教当地百姓养蜂采蜜,使这里的人们逐渐过上了幸福甜美的生活。因此,在每年的割蜜时节,村民们都要在蜂神庙祭祀,祈愿一年风调雨顺,生活甜蜜。
有资料可查,在全国目前仅有这两座蜂神庙。从密云这座蜂神庙可以看出,养蜂这一产业,在密云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北京奥金达郝加献供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18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