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机械能教学规划(4)
学校目前每周开课“4+2+3”,即4节正课,2节辅课,3节晚自习。学校对物理投放时间不少。建议本节执行3课时,第一课时“机械能守恒定律地建立”;第二课时“机械守恒定律的理解”;第3课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学习,能解决以前相关方面的遗留问题,同时也能贯通功能关系,系统构建起“能法”解题的体系,使同学对物理学习的认识达到新层次。
第3课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一、复习回顾——系统复习前面所学,扫清盲点,打好基础,体现学习的反复与重现。
1.牛顿定律解题思路步骤
(1)
(2)
(3)
2.动能定理解题思路步骤
(1)
(2)
(3)
3.机械能守恒解题思路步骤
(1)
(2)
(3)
- 例1: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摆长为 l,最大偏角为 θ。如果阻力可以忽略,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说明:本题是一个单摆,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条件,题中没有给出,但我们当这样理解。一是悬点固定,相对地面(或固定在相对地面作匀速运动的物体上),二是悬挂小球的细线不可伸长,就是小球在摆动过程中,不同地点拉线受力不同,但摆线的长度是不变的;三是只有如上两条成立,小球才能沿着弧线做圆周运动。线对小球的拉力也才能始终与小球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只改变运动方向。若在拉线中串入一根轻弹簧,情形就完全不同。这是课本上的例题,为什么不明说?也许这就是编者的意图,对有些对象就该模糊处理,对有些对象需要明白处理,具体让授课老师灵活处理。
在高呼培育“核心素养”的当下,很多人都是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落实在具体教学中不多。根本原因是不清楚怎么做,其实就是在细节上。对这题处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被隐藏的细节,就能逐步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若简单模糊处理也是解决一道习题,但学生吸收的营养大不相同,这也就是不同老师教学效果不同的根本所在。
其实这道题只要做这些补充分析,接下来就很简单了,这样分析就是要告诉学生,实际问题与理想模型的区别。模型都是理想化的,而实际问题都是不理想的,能不是能纳入理想化模型做近似处理。要看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进而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建立模型。通过对应的物理规律,就能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得解。
教材上的分析分几个层次,要引导学生理清,好多同学看这一大段话,但弄不清头绪,解题时就出了问题。
- 在阻力可以忽略的情况——其实这里是暗示我们解决这类题,还是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情况下,进行受力分析,题给条件忽略阻力,这个当然可以直接使用;
- 小球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细线的拉力——这个当然是全面受力分析的结果,先重力,再看接触处细线的拉力,且与小球的运动方向垂直;
- 细线拉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这个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过程分析对应哪一个过程?这里默认的过程是“小球从最高点到量低点”,为什么要默认,因为最高点动能是零,最低点重力势能最小,动能应该最大,而题目要求的是最大速度的大小,确定最大动能,最大速度也就可解了;
- 机械能守恒——试题分析中选定的过程是“小球从最高点到最低点”这个运动过程,除重力做功外,无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 小球在最高点只有重力势能,动能为 0——这里实际指出:选定过程的又一原则,那就是使计算最简单。
- 教材中把重力势能零势能面的选取放到后的解题中,原则是任取,但为了解题方便,常取便于计算的地方为零势能面。本题就是小球运动的最低点,这样当小球在最高点是,动能为零,在最低点是重力势能为零,机械能守恒方程式最简单,计算也最方便。
教材中的解题部分,直接应用机械能守恒解题,这个我们在前节练习过,应该有所体会,不过在这里仍然要建议,让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这题,一是动能定理,二是机械能守恒,解题时注意思路步骤——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这是教会学习的关键!
解后要学生分析两种解法的思路步骤,辨析它们的同与不同,意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通透理解——理解一件事并非“一见一说”之功,要反复并在不同场景中多次应用,尤其是相近对比中区分才更有效。
小结: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思路与步骤,并与动能定理解题对比。
思路 |
动能定理 |
机械能守恒 |
备注 |
1 |
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过程分析 |
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过程分析 |
相同,“力法”解题也如此 |
2 |
受力分析,并求过程中总功 |
受力分析,并考查满足“条件”,若是,再确定零势能面 |
定性与定量处理功 |
3 |
分析始末状态,并求其动能 |
分析始末状态并求其机械能 |
动能与机械能区别 |
4 |
据“动能定理”列方程 |
据“机械能守恒”列方程 |
物理问题向数学表达 |
5 |
解方程并讨论结果的可能性 |
解方程并讨论结果的可能性 |
物理问题结果讨论是通识 |
解题思路的总结不是为了写在本子上,也不是为了答问,而是为了遇到问题能自动自发的这样思考。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就要达到这样的熟练程度,一见到样的问题,头脑中就自动地出现这一系列思路,每一步怎么做就都涌现出来,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课堂练习1:节后题6.如图,光滑水平面 AB 与竖直面内的粗糙半圆形导轨在 B 点相接,导轨半径为 R。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将弹簧压缩至 A 点后由静止释放,在弹力作用下物体获得某一向右速度后脱离弹簧,它经过 B 点的速度为 v1,之后沿半圆形导轨运动,到达 C 点的速度为 v2。重力
加速度为 g。
(1)求弹簧压缩至 A 点时的弹性势能。
(2)求物体沿半圆形导轨运动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
这个是一个典型的多过程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说不会, 这里要带他们突破这一点,不是说老师讲遍怎么做,而是指导他怎么分析,这里差别比较大。
思路:
- 确定研究对象——质量为m的物体
- 受力分析——有三种情况,被弹策压后时,离开弹簧但还在直道上,在半圆道上;这个物体各受什么力,能不能分析清楚?可以,画出简图。
- 过程分析——过程分几段,找临界点,转换点?从A开始到离弹簧是第一段,从离弹簧到B是第二段,从B到C是第三段,清楚不?
(1)解:这时再回头看看题目要我们干什么?求A点是弹簧的弹性势能?
涉及过程是第一段,但弹力情况不清楚,只接从弹力功方面求弹性势能不可能。而第一段末物块的动能? 不知,但是,知道到B点是速度,也就是B点的动能可表达?而从离开弹簧到达B这个过程中,物块做什么运动?匀速? 这样是不是可以在第一个过程的中应用机械能守恒,是什么能与什么能转化?列出方程,求解试试?而有没有其它方法?把第一与第二两个过程连起来能不能?就是第一与第二个过程,当成一个大过程,行不行?什么力做功?机械能守恒不?开始态什么能,末了态什么能?做一下!
- 解:圆弧部摩擦力做功,摩擦因素不知道,即使知道轨道支持不确定,并且是变化,因此通过功的定义式没戏!
看第个过程,从B沿圆环滑到C,重力做负功,轨道支持力因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但摩擦力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做负功,机械能守恒不?不守恒,本自不可用机械能守恒自理,能用牛顿定律吗?更不能。还有什么方法?动能定理?试试!
第一步:确定对象:物块
第二步:分析受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第三步:求功,重力功与路径无关,支持力不做功,摩擦力要求的,
第四步:始末动能
第五步:动能定理列方程
第六步:求解。

懂了吗?整理出来,在回望一下,弄清过程。
小结注意点:多过程问题不可怕,按步骤分清各过程的受力、做功、始末状态,符合什么规规律,分段处理即可。
- 课堂练习2.如图是某城市广场喷泉喷出水柱的场景。从远处看,喷泉喷出的水柱超过了 40 层楼的高度;靠近看,喷管的直径约为 10 cm。请你据此估计用于给喷管喷水的电动机输出功率至少有多大?
40层楼高度大约120米,是不是有点过份啊?先不管真实性如何,先看问题怎么处理。
考查某团水,从喷口喷出后作竖直上抛运动,机械能守恒,

能求出喷口水速,
但这与电机输出功率如何关联呢?
这样想,考查t秒内喷出一团水,速度达到喷出速度v,这团水的动能为E=mv2/2

四、课后作业 节后题6,章后题B组4,5,6
备注:关于机械能守恒的应用,可以从节后题与章后配题看出教学要求,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难度层次。
第一类,为简单应用,节后题:1,2,3;A组:1;B组 :1
第二类,为直接应用,节后题:4,5; A组:5;B组 :4,5,6
第三类,为综合应用,节后题:6, A组:6;B组 :3,7
三类题,不同的层次,要求渐高,值得分层研究,若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安排一些相应题组加以训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1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