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开始了!瑾以此文勉励莘莘学子高考顺利!本文根据杨德龙老师在深圳市侨香外国语学校演讲整理。
“长大后要出人头地”,就是当时激励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从河南农村考上国内一流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动力。现在大家的生活环境非常优越,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就更应该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成功者。大家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在当时我们学校的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之下,我还能一直保持一个非常领先的优势,这源于我的一贯坚持的原则,无论你到哪个环境都要争做第一。
小学的时候,我们村的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50个人。我们老师都是当地的农民,上午在地里干完活,下午到学校给我们讲课,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仍然要考到全校第一。那时候不像现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也是要考的,全校一共只考上六个人,只有六个人能接受初中教育,但我的成绩在全乡镇是第一名,到了初中之后,我还是坚持通过我的方法去努力。
初中三年,我既始终保持了初中年级第一,也保持全县数理化竞赛的前三。这个第一名不是单单总分第一,我追求的是每门课都要拿第一,否则,就很容易就被第二名超越。为什么当时在初中高中的那六年,几百次考试,我就一直能够保持第一?因为我追求的是每门课都要第一,不要偏科。我们都学过木桶理论,你的短板就决定了你能盛多少水,其实你最差那一科可能就决定了你的未来的命运。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或是地理历史,我追求每门课都要学好,每门课都要第一,这也是我当时树立的目标。
记得每次到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之后,我们学校都会给第一名颁奖状。基本上我能把我们年级所有的奖状领完,把所有的奖品从讲台全部拿走。这就是为什么我能从一个县城重点高中考上清华,并且拿到了市理科高考状元。
从初中开始,我就树立了每门课第一的目标。也许有时失手,不能回回第一,但记得即使哪门课发挥得不好,没有拿到第一,但也是第二,不会偏差太多,因此总分肯定是遥遥领先的。有一次初中的时候,十节课一千分的满分,我当时考了961,而全年级第二名考了850,拉开了一百多分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把握去考清华。
河南前几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曾达到创记录的99万,但是清华在河南只录取一百人左右,也就是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你才能考上。当然,在深圳的竞争压力也不比这小,因为深圳的教育质量好,优秀的同学也很多,所以要实现清华北大梦,你就要努力的做到卓越,从优秀到卓越,而不能满足于自己优秀,在班里前五名或者前十名就沾沾自喜是绝对不可以的。在高考的时候你面对的是全深圳的优秀的学生,甚至是整个广东优秀的学生,所以追求每门课都要学好,争做第一,是我当时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就是每门课都要考满分。大家可能觉得这个要求更高了,为什么要争取满分?其实没有满分就说明你有很多知识点是漏掉的。考试虽然有一些超纲的题目,但是它只是超过了你课本的大纲,并没有超过整个知识体系的大纲,所以你没有考满分,就说明了你知识点的遗漏。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对话,一个学霸对一个学习好的说,你学习好,这门课考了99,而我考了一百分,表面来看我只比你多了一分,但是你考99,说明你的能力只能到99。我考一百分,是因为只有一百分,如果这个卷子是150分,那我就考150分了。所以大家都要追求极致,要努力的向满分努力。古人云,“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只有把目标定高远一点,即使发挥失常了,你也能考出好成绩。如果你是按一百分去准备的,结果错了几题,这样还可以达到80分、90分;如果你的目标是及格,很可能你就不及格。
树立了这两个原则,下一个难点就是坚持,这就需要超常的毅力。我是在暑假寒假的时候实现弯道超车,和别的同学拉开距离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你要说我做出来一点成绩,那是因为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大家就要做到这一点。在别人玩的时候,你要努力学。很多同学一放假,就像撒缰的野马一样,开始全世界跑了,开始天天在家里打游戏了。一个假期下来,基本把上一学期学的课忘了一半了,一开学的时候发现什么都不会。
如果在其他同学这么做的同时,而你则利用假期,把上一学期的课复习一遍,把下一学期的课预习一遍。开学的时候,你在起跑线上已经跑赢了别的同学半学期了。对别人来说,开学之后学的是新课,对你来说是复习课。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别人刚起步,你已经跑了十公里了,这样肯定能保持领先。
而学习上更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当时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早上8点到9点读英语,读语文,然后9点到11点我要写一篇作文,在假期里我是要求自己每天写一篇作文的,大家可能觉得很难实现,但习惯的力量是十分可怕的。为什么现在在基金行业,我能做到我个人文章的曝光度占到整个行业的20%,占到首席经济学家领域里的50%?因为我从三年前就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有的时候太忙没时间写,我就会在第二天写两篇补上,平均一天要有一篇。写多了之后,积累了特别多的材料,就“下笔如有神”了。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我坚持每周写两篇作文,但是在假期的时候,我则是每天上午写一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文章写多了之后,你的作文水平就会大大的提高了。
假期里,下午我一般会做数学,物理或者其他科目的题目,可以说假期时我的课表排的比上课的时候还要满。大家现在已经很幸福了,早上也没有早自习,7点半才从家里出发。大家知道我们当时上学的时候是几点起吗?5点钟起,5点半开始跑早操到6点,然后6点钟开始上早自习到7点,上早自习之后去吃早餐,8点钟正式开始上课,一天直到9点半下晚自习,10点钟回宿舍睡觉。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走读的,放学之后还可以回家吃饭。而我那时候每每上学都要一个人骑一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家,所以我只能住在学校。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回家也是补充点军需,没有粮票了,要带一些小麦来换馍票。现在的大家已经无法有这样的体验了。我认为,其实回家学习的效率会大大的下降,家里的诱惑太多,一会玩手机,一会看电视。当时住校,一天到晚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没有别的事情。周末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的时间,你能否超越别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能不能利用这些课余的时间,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去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超越。否则你在学习,别人也在学习,为什么你就能够超越别人?
现在大家面临的诱惑太多,各种手游、电视。在我那个时代也有诱惑,一方面是各种武侠小说,金庸的古龙的都有,另一方面就是电视,那时候电视剧基本上还只有一个西游记。面对这些诱惑需要你自己去建立免疫力。在当时武侠小说非常流行的年代,我整个上学期间没有看过一部武侠小说,无论是金庸的还是古龙的,它们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高考不考金庸的小说,也不考古龙的小说,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你就已经跑输别人了。
我八岁的时候我们家就买电视了,但是我累计看电视的时间,一个学期绝对不超过两个小时。一方面是我住在学校没有条件看,另一方面就是回家的时候,我也不会去看,长时间的学习太累了,从早到晚学,我也没有精力去看电视。我妈有时会问,你要不要休息一会儿,别把脑子累坏了。但其实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大脑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完。被称为这个世界上最强的大脑的爱因斯坦,在他死后解剖他的大脑发现他的脑域只开发了5%都不到。也就是说即使你比爱因斯坦还聪明,也不用担心大脑被用坏了,我们的大脑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完。
这就是我的经验,用别人休息的时间,玩的时间去学习,你才能实现超越。哪怕现在你是班里的中下游,如果在未来的几年内你能够坚持学习,坚持用我的方法,你会比别人进步的都快,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大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了,人人都有很多爱好,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弹琴,这些都是很好的习惯,但是你一定要分清主次。对学生来说,你的学习是主业,其他爱好都是副业或者是业余爱好,千万不能不分主次了。有的同学说我以后就要做艺术家,要做作家,但是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重点线,你就上不了那些重点大学。想当艺术家的人很多,想当演员的人很多,为什么会给你这个机会?因为你能够以你的成绩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很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大学就是在向社会发出一个信号。在同样的条件之下,我的学习能力比别人强,我的成绩比别人好。如果没有大学的信号,大家对社会来说就没有分别。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工资和待遇就只能按社会平均水平供给。从好的的大学里社会可以发掘优秀的人才,你上了好大学,就证明在同样的条件之下你学习能力更强,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你的大学来决定你的级别。
有人说马云的数学只考了一分,但是要搞清楚,他不是因为数学考了一分而成为马云的。马云抓住了时代的机遇,通过电商成为首富。你如果跟马云学数学考一分,你就有可能就是在街头流浪,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相信这些的毒鸡汤,没有任何意义。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即使你能复制,也没有地方粘贴。为什么我强调大家在上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主业?就是因为无论将来你要从事什么职务,你的学习成绩,你考上的大学是向社会发出的最强烈的信号。其他的成才方式的确也存在,但是概率太低。所以大家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一个比较远大的目标。太过遥远的目标可以再等等,但近期的目标要达到,深圳的学生考上五大名校,三年之后再考上重点大学,成绩好的同学也可以把目标定为考上清华北大。
在决定了目标之后,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努力,才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上学的时期,你付出的每一小时的努力,在将来都会得到十倍的回报。在18岁之前付出的努力,从18岁一直到老去的那一天都会得到十倍的回报;反过来,如果在18岁之前过得很舒服,18岁之后就会很艰难,这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现在我们学习欧美学校的素质教育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中国人太多,粥少僧多,好的学校就几家,社会上的好的工作,好的机会就那几个,所以无论如何我们最终需要一个机制把人才选拔出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这是中国为人类历史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一个普通人就可以脱颖而出,从社会的最底层到达社会的最高层。没有科举制度的国家,比如说像印度的种姓制度,国家的发展就会被大大拖累。
中国能够在封建社会领先世界4000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有一个科举制度,我们有比较好的机制,源源不断地把人才提拔上来。很多同学都爱读历史书,我们知道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下面官员递交的文件也不签,为什么明朝还能够正常的运转?就是因为他有科举制度源源不断地提拔人才,就是这些人才支撑了整个国家,而不是皇帝。
后来科举制度废除了,因为它也有它的弊端,紧固了大家的思想,但是它的贡献是巨大的。现在的高考就是新时代选拔人才的利器。和科举制相比,高考更加人性化,大家不用再按照八股文写文章,可以自由的发挥。即使是语文没有那么好的同学,也可以靠物理化学这些现代科学证明自己。
高考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是我能想到的人类历史上最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的确,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在高考中考出高分,比方说马云在高考制度上就是个失败者,但是这其实并不影响高考的贡献。它把所有的同学进行了分层,优秀的同学选拔出来上名牌大学,中等优秀同学上211,一般的同学就上普通的本科。通过分层,高考向社会就输送了一批相应层次的人才。如果没有高考制度,我现在就不太可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我可能就在河南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
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感谢高考的,大家不要认为高考是一个负担。高考是国家、是社会给你的最好的机会。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多少人想通过高考考大学,但是因为高考被暂停了,所以那一代人基本上都被耽误了,那一代人都没有享受到高考的福利。所以其实能参加高考就是国家给你的最大的福利,有人还不愿意接受这个福利,这样你不就是对不起国家的期望吗?说小一点,你不就对不起你自己了吗?不通过高考,普通人有什么成功的道路?
有的同学说我是富二代,我可以继承父母的遗产。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的富豪在孩子很年轻的时候就宣布,等他死后所有的遗产都捐献?比方说股神巴菲特,巴菲特是唯一一个通过投资做到世界首富的,个人资产超过了500亿美元,他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1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