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该从经典撤稿的《茶经》

茶经的线状版
喝茶已经有了三十多年历史了,那是在成都读研究生时候,同班有个同学家是荥经县的,被他拉着学品茶;是蒙顶山的茶叶。要知道,广告词是“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哟

有板有眼的蒙顶山“茶文化”
成都的茶馆花样不少,盖碗啖三花,喝的是茶水,经由(经营打理的意思)的确是是市井烟火,是社交与娱乐的舞台;东大街的讲茶,则是袍哥的江湖论剑。后来九十年代成都人民西路西延线的高端茶馆出现,意味着茶又从江湖回到了陆羽那个年代。

成都的茶馆市井风味
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忽视的茶学泰斗,他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在当今,哪个谈茶敢不说陆羽。他被后世尊为茶圣。

陆羽自己都说丑,这个塑像还真帅
陆羽除了对茶学做出了贡献,其实倒还真是隐士。当今无论日台具有表演色彩的茶道几乎都是来源于《茶经》。在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是克隆与效仿、光大与创新最为甚者之处。
茶经从茶之源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图十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应该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应该可以说是一篇博士论文。

这难道是陆羽的博士论文吗?
从我等医学研究角度来看,《茶经》尽管是一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专著。但却有如下不足:
其一行文却只有七千多字,从论文角度而言,篇幅似乎差了一点,现在的专业硕士论文篇幅都必须要万字以上。
其二有些曲高和寡,生僻字特别多,在唐朝,有文化的人不多是,还搞这么多的生僻字,卖弄吧。当然也有一些可能是地方物产得专用字吧。那就是我们的学识水平太低了。
第三充满表演做作色彩,甚至有些顾弄悬殊。在煮茶、饮茶篇节里面显得较多。
其四带有比较浓厚的情感倾向,陆羽出生于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一带。人生后半章,移居湖州,茶经写成于浙江湖州一带我们可以看到,在第八篇茶之处,“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这是比较浓厚的家乡情结;“浙西以湖州上”这是一种感恩的情怀。从这个角度而言,难免洗脱带货之嫌疑。嘿嘿,我这也可能是目前的阴谋论的使者。
其五还有点学术不端嫌疑,文字大段抄袭,重复率较高肯定超过法定比例,原始数据真实性待考。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没有定量资料,遑论统计处理。根据目前对于一些“怨士”学术不端处理方式,结合年代考虑,符合大唐帝国博士学位授予规定,褫夺陆羽茶博士的学位毫无依据。
其六就是总共七千多字,写了几十年,延迟答辩,按照现行博士管理制度,应该做退学处理了。好在大唐是慢节奏,中间又有安史之乱,所以毕业顺延。否则,一篇流传万古的茶学巨著就消失了,就像陆羽的诗词一样难觅踪迹了。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saren.com/15466.html